青岛人的丧葬习俗——初丧

葬礼在古代六礼中属于凶礼,也是人生最后一次礼仪仪式。老人去世后,儿女总希望死者在阴间会得到安宁,所以对葬礼特别重视。儿女们死者举行丧葬仪式,不仅可以告慰死者的亡灵,同时也是传承孝道的一种表现。接下来随小编一起看一下,山东青岛人的丧葬习俗——初丧。

旧社会医疗水平不发达,多数地方有药房而无医院,老人得病如无法治愈,通常在自己家中亡故。但凡正常死亡的人,家属会尽量避免其在炕上咽气,今天小编要说的初丧,就是处理老人死亡前的具体事宜,大致包含如下四部分:

【沐浴更衣】

老人生命垂危之际,子女要为其沐浴更衣,俗称“穿衣裳”。老人临终前的沐浴更衣,实则是为老人做最后一次整理。如果死者为男性,通常由儿子、女儿给穿衣服;如果死者为女性;则有女儿、儿媳给穿衣服。

沐浴更衣内容主要包括:给老人洗脸、理发、洗手、洗脚、擦拭身体、修剪指甲、梳头等。然后为其穿上“送老的衣裳”。如果病人突然咽气,没来得及沐浴更衣就死在炕上,俗称“光着身子走了”,死者亲属会抱憾终生的。

【移床挺丧】

依照传统习俗,老人忌死在生前的炕上。沐浴更衣后,要将其移到正屋明间或客屋、倒房临时搭好的灵床上。搭灵床也是有规矩的,不能随心所欲。如果死者年龄大、儿孙满堂,灵床可以高些,用两条长凳平行排列,放门板在上面;如果死者年轻、没有子嗣,灵床必须矮停,用土坯把门板垫起来即可。

灵床上铺送老褥子,摆送老枕头,然后长子抱头,次子抱脚,其他人两侧帮扶,将病人抬上灵床。头的位置,如按正房可头东脚西;按地脉走向,可头高脚低。移到灵床后,亲属日夜守候,时刻不得离开,使其度过弥留时刻,谓之“送终”,对病人则谓“挺丧”。病人临咽气时,守在身边的子女和亲属要含悲大声呼喊:“爹(妈)别走哇,别扔下我们不管!”直到咽气,谓之“叫魂”。

病人断气后,使其仰卧,颏下塞以棉絮,并将用红纸包好的铜钱塞进死者嘴里,俗称“擎口”,以示含银而去,后人兴旺发达。再将儿子或重孙的头发剪下,和在面里团成球,上插一棒,塞在死者手里,此谓“打狗饼”、“打狗棒”。据说人有三魂六魄,人死后六魄即散而三魂未散,一魂驻守尸身,二魂转世投胎,三魂西天朝佛。

西天路途遥远,又多恶犬拦阻,必须用棒子驱赶,或用饼塞狗嘴。因饼子有头发,会塞住狗的嗓子,使它无法施威。灵床底下,要放一盏点亮的豆油灯,俗称“照尸灯”,防狗猫进入灵堂。一盆半生不熟的米饭,上撒掰碎的碎饽饽,俗称“倒头饭”,并用秤砣压住死者胸口,以免诈尸。

【门口告丧】

尸体暂时安排停当后,要在大门上贴张白纸,通知村邻,家有丧事。然后制作丧幡,或称“招魂幡”,俗称“挂挑信”。丧幡,过去用“毛太”纸,一裁两截,每截为一张,按死者的年龄,每岁一张,外加“天”一张,“地”一张,一并用半圆形纸凿凿为三节。第一、二节分两列,一列宽二寸许,一列宽寸,长等于纸宽,皆凿制钱印痕;第三节,成长方形,下方中间凿一方孔,用青麻搓成绳联结起来,用长竿挑起,按男左女右悬于门旁。其作用既用于招魂,亦用于告丧,以示周知。

【孝子报丧】

对道又称报丧。人死后,丧主必须立即差人会知亲友。报丧人多为子、侄等晚辈,腋下夹着丧服去外村亲属报丧。如死者为女性,必须立即向其娘家报丧。见面后跪倒磕头,声言“某某于某时病亡”。娘家人得凶信后,立即赶去查看,看看是否属于正常死亡,如同意入殓方能入殓,否则是不能入殓的。过去,大户人家或书香门第多用讣文或讣告,平常人家则以口传。报丧人每到一家,必须吃点饭或点心,不得空口而归,否则对双方,尤其对被通知人不利,日子会因此而败落。